隨著經濟的發展變化,低線城市消費市場的潛力日益凸顯。基于消費者的信任,主流媒體是各大品牌搶占低線城市消費升級藍海的重要陣地。與各大品牌長期關注的經濟發達城市不同,低線城市觀眾有著獨特的收視習慣。本文將通過CSM電視大屏收視數據回顧2025年上半年低線城市的收視情況,分析低線城市觀眾的收視特征。
下沉市場覆蓋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貢獻了超六成的消費增量,是社會消費的核心增長動力。隨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下沉市場居民的消費逐步從基礎需求向品質化、服務型升級,成為各大品牌的增量藍海。相較于鄉村地區,低線城市擁有更完善的基礎建設和物流覆蓋,使其集中了下沉市場中更具有消費愿望和消費能力的居民,也使其具有更高的營銷價值。在2025年上半年,低線城市共計有4.2億電視人口,占全國人口的33%,觀眾體量不容小覷。從消費習慣看,低線城市的居民對主流媒體更為信賴,如品牌通過權威渠道接觸消費者,更易建立品牌形象及品牌影響力。
2025年上半年,電視大屏在低線城市觸達3.91億人,觀眾人均收視時長為231分鐘,近4小時,是低線城市具有觀眾基礎和使用粘性的媒體。
2025年上半年,電視大屏觸達了92.63%的低線城市人口,93.41%的35城市組(主要由直轄市、省會城市、經濟特區、計劃單列市等經濟發達城市構成)人口。從整體看,電視大屏在低線城市仍有較大的受眾規模,是當地受眾的主要媒體渠道。
從全天分分鐘收視走勢看,低線城市的收視自下午1530開始緩慢上升,1700后開始快速攀升,在1930-2130點間達到峰值。35城市組的收視曲線自1730開始快速上升,在1930-2110期間達到峰值,之后快速下降。相較之下,低線城市組的升/降區間都更為平緩,且收視峰值持續時段更長。
從收視喜好看,低線城市觀眾與35城市組觀眾在收視場景、頻道和節目類型上的偏好都有著較大差異。品牌在大屏進行面向低線城市觀眾的廣告投放時,需考慮低線城市觀眾的收視喜好,進行針對性的頻道和節目選擇。
從收視場景看,低線城市近4成的收視為單人收視,較35城市組高8.58%,可見低線城市的收視場景更個人化。
2025年上半年,中央級頻道在低線城市的到達率為86.56%,省級上星衛視頻道的到達率為78.85%,低線城市觀眾更偏好中央級頻道。在低線城市,中央級頻道擁有較大的觀眾優勢。
節目收視TGI數據顯示,低線城市組觀眾與35城市組觀眾的節目收視偏好差異較大。低線城市觀眾更偏好青少和體育類節目,其中青少節目的TGI數值達到177,體育類節目TGI為133;對包括電視劇和綜藝類別節目的興趣不及35城市組觀眾。在25-44歲青年觀眾中,低線城市觀眾更偏好青少、財經及體育類節目,財經類節目TGI數值達151;對新聞時事和電視劇的興趣不及35城市組。
除了收視喜好的差異,低線城市組和35城市組的觀眾結構也有較大差異。從年齡段看,2025年上半年低線城市的收視主要由“一老一小”所貢獻,其中,4-14歲兒童貢獻了13.31%的收視,55歲以上人群貢獻了51.54%的收視;除老年觀眾外,35城市組的收視則主要由中青年群體貢獻,25-54歲觀眾貢獻了41.02%的收視。從教育程度看,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人群是低線城市組的主力收視群體,貢獻了67.89%的收視;35城市組有54.68%的收視由高中及以上學歷觀眾貢獻,高教育程度觀眾是其主力收視群體。綜上數據,兩個城市組的觀眾結構形成顯著互補。
對比中央級頻道與省級上星衛視頻道在低線城市組的觀眾結構發現,中央級頻道高中及以上學歷觀眾收視占比為36.71%,較省級上星頻道高5個百分點。省級上星衛視頻道44歲以下觀眾群體收視占比達33.17%,其中4-14歲兒童的收視占比為11.57%。
在現有經濟環境下,低線城市已經成為各大品牌亟待搶占的增量藍海。借助電視大屏的影響力,通過區別于中高線城市觀眾收視特征的針對性投放,幫助廣告主擴展在低線城市的品牌勢能。
推薦閱讀
經典欄目
精彩專題
關注我們
大視頻行業頗具影響力的行業社群平臺,重要新聞、熱點觀察、深度評論分析,推動電視行業與各行各業的連接。
集合電視臺、網絡視聽、潮科技等各種好玩信息。
專注于報道廣電行業新鮮5G資訊,致力于成為廣電行業有權威、有深度的5G自媒體平臺。
UHD、4K、8K的最新資訊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這里。
視頻產業的專業圈子,人脈、活動、社區,就等你來。
我們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數據。
致力于衛星電視信息、衛星通信技術、天地一體網絡應用案例、以及廣電、通信等產業的市場動態、政策法規和技術資訊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