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是百度成立25周年的日子。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發出全員信表示,“25年來,我們始終走在技術的最前沿,始終相信技術創新才是百度的核心競爭力。”
信中表明了對AI發展的期待,“雖然超級應用尚未出現,但AI的實際滲透率已經不低,并且將在2025年繼續井噴式增長。”
邁入下一個十年的百度,正在向世界遞出一張人工智能的新名片。在這個強敵環伺的新世界中,創新、內卷、價格戰時刻都在發生著,但百度始終尊重技術創新,不看重在短時間內創造大量營收,注重實現技術的規模化應用,讓技術發揮真正的價值。
正如李彥宏所言,“走在技術的最前沿也意味著我們要冒更大的風險,要承受高于同行的失敗概率,要耐得住寂寞,要忍受別人的不理解甚至白眼,要不斷試錯,要知道哪一天方向走錯了需要迅速調整方向,重新出發,甚至要對自己的能力邊界有清醒的認知,并且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以利再戰!”
畢竟不是每個公司都能講出以二十年為周期的長故事。因為長周期,意味著風險和煎熬,也意味著有漲有落,有激進也有沉靜思考。如今的百度堅信:在2023、2024種下的種子能夠在2025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并且不斷獲得市場的驗證和認可。
翻看這封全員信,不但回顧了百度創業歷程,并著重強調技術創新才是百度的核心競爭力,更值得注意的是,李彥宏表示,2025年AI應用會井噴式增長。
為何會有此判斷,關鍵在于在AI產業摸爬滾打多年的李彥宏,看到了C端應用正在爆發,以及B端落地更加縱深。
縱觀整個AI產業,應用層百花齊放,國內AI智能生產力工具在C端用戶的廣泛覆蓋下,逐漸起勢。根據分析機構的統計數據,目前國內AI應用中有高達81%選擇覆蓋C端用戶,而B端的用戶覆蓋率則只有50%。但值得注意的是,93%的B端應用已經開始收費,主要通過會員制訂閱、按需付費等模式。而相較而言,43%的C端應用仍是免費向用戶開發。
這表明,C端雖然用戶基數龐大,但在盈利模式上依然顯得相對薄弱。究其原因,由于C端用戶需求并不明確,往往是供給激發需求對產品本身的體驗要求較高,強調“易用性”,未來商業化潛力有待進一步被開發。
但2024年c端應用有一個值得反思的現象是,一些做AI應用的公司,嘗試以幾億甚至幾十億的廣告投流,來增加用戶量。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種投放燒錢戰,像極了移動互聯網早期,各個應用為爭奪用戶而燒錢推廣,甚至直接補貼的玩法。只是,動輒上億的投流成本未必能換來用戶長久的消費意愿,留存依舊是這些AI應用的未知數。
相比之下,AI重構后的百度文庫,已經表現出超級C端應用的潛力。官方透露,文庫有4000萬付費用戶,AI MAU已經達到7000萬,AI DAU年同比增長了150%,付費率提升了60%,可以說是大模型To C最先實現商業化的應用之一,實現自我造血。
從付費量級來看,copilot給微軟貢獻了120億美元營收,每位用戶每月30美元,付費用戶規模大約在5000萬量級。OpenAI每月付費用戶約為1100萬,主要是ChatGPT付費用戶。如果從AI付費產品賽道來看,百度文庫已經彎道超車,吸引了大批用戶為文庫的AI功能買單。
百度文庫在智能生產力上的探索,成為其尋找商業化路徑上的利器。例如在智能PPT市場上,不僅份額已超八成,還覆蓋多樣化的場景。在PC端推出的PPT專業布局,不僅僅是對PPT進行簡單的美化和排版,而是根據用戶需求,把信息通過類似戰略屋、脈絡圖等更加結構化的方式進行呈現,讓PPT生成不僅內容豐富可信度高,而且更加美觀和專業,滿足各個類型用戶的多種使用場景。
相對而言,B端應用的核心則在于場景落地,雖然早期主要集中在客服營銷、知識助手與辦公助手等方向,但現已逐步向更多垂直行業滲透,深入企業核心場景、創造價值。這一點,與C端用戶追求的流量獲取、新用戶搶占形成鮮明對比。
在百度世界大會2024上,百度智能云宣布,超過六成的央企和大量民營企業正在聯合該平臺進行AI創新,千帆大模型平臺已經幫助客戶精調3.3萬個模型,開發了77萬個企業應用,這充分體現出B端市場對AI技術落地的渴望。
顯然,云+大模型正成為B端應用落地的最佳模式,目前,百度智能云已經在能源、電力、制造、金融、交通、政務、互聯網、教育、電商等數十個行業、幾百個場景中落地大模型應用。
以百度智能云“曦靈”數字人平臺為例,全新升級的“文生3D數字人視頻”功能,能夠提升電商、教育、文旅等行業的內容創作、營銷推廣效率,大幅降低成本支出。
在金融行業,根據2024年1-11月份金融機構發起的大模型相關采購中標項目來看,百度以14個中標數量、3734.4萬元中標金額排名第一。隨著B端用戶體驗的持續優化和商業化進程的加快,未來百度智能云有望吸引更多企業的積極投入。
李彥宏在全員信中特別強調了“規模化應用”。他說,“只有規模化的應用才能讓技術發揮它的價值。”
為什么要強調“規模化”,因為規模化意味著應用的用戶基數大、成本更低,應用鋪開得也會更快。
以我們高鐵發展為例:我國高鐵運營的里程數全世界第一,也就是說應用規模全球第一,這讓我國的高鐵技術迭代迅猛,技術傲視全球;同樣,早期的光伏技術由于成本高昂,難以推廣,但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成本顯著下降,光伏發電變得可用,而應用又會倒逼技術的新一輪迭代。
人工智能技術亦如此。在應用雙手入泥的過程中,大模型訓練和推理的成本令人咂舌,API的調用成本更居高不下,這就迫使百度等大模型廠商,不斷迭代技術,并降低大模型應用的成本,這也是AI井噴式增長的前提。
實際上,2024年,百度在大模型相關技術上,就有很多突破。
例如,為了解決大模型文本生成的幻覺問題,催生了檢索增強的生成技術RAG,而為了解決文生圖的幻覺問題,百度則研發出了顛覆性的iRAG技術。
眾所周知,AI文生圖產品經常會犯常識性錯誤。如要求大模型生成一張天壇圖片,但大模型給出的結果往往是一座四層形似天壇的圖片,而天壇實際上只有三層。
在iRAG技術的加持下,文生圖能力不僅不再犯諸如以上的“搞笑錯誤”,所生成的圖片真實、無模型幻覺、準確性高。
在傳統的應用開發模式下,構建一款AI應用對于非專業人士而言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復雜的編碼和繁瑣的開發流程,往往使許多創新想法受限于技術門檻。為解決這一痛點,百度推出了無代碼工具“秒噠”,其目標是讓每個人都能輕松創建屬于自己的應用,具備程序員的能力。
據官方介紹,“秒噠”具備無代碼編程、多智能體協作和多工具調用三大特性,用戶只需通過自然語言指令即可完成應用的創建。這極大地降低了AI應用開發的門檻,不但會進一步加速智能體的爆發,還可以幫助更多人、更多企業打造出數百萬“超級有用”的應用。
可以看見,百度在應用上走得最遠,這不僅能讓百度筑起應用生態的高墻,也會驅使百度核心的模型能力不斷加強。這也是為何在2025年的大模型競爭中,百度會更容易抓住機會。
李彥宏在信中談到,“走在技術的最前沿也意味著我們要冒更大的風險,要承受高于同行的失敗概率,要耐得住寂寞,要忍受別人的不理解甚至白眼。”
誠然,前沿科技企業必然面對一系列風險,正如巴菲特曾多次公開表示,在投科技企業時會格外慎重,因為創新雖好但風險極大。
在百度航行的25年間,在技術投入上也曾交了不少學費,靠技術創新來做企業失敗概率也會高于同行,但百度從未放棄,一直信仰技術創新,當然這也是一家科技企業所必然面對的。所以李彥宏說要“冒更大的風險”“要不斷試錯”,甚至是“走錯了需要迅速調整方向,重新出發”。看得出,百度的技術戰略25年來是一以貫之的。
AI產業更是如此,大模型像個熔爐,投入大量的人、時間、金錢、資源,換來AI的進步。令人焦慮的是,作為人類最前沿的未來產業,最后誰能跑通全部商業模式宣布勝出,誰也不敢斷言。
這毫無疑問是一場持久戰,只有敢闖無人區、不懼失敗、不斷創新的企業,才能堅持到最后。對于百度而言,則是立足當下,利用好自身的技術基因,爭取打好這場AI持久戰。
好消息是,2025年對于百度而言將是“大模型之年”,據此前信息透露,百度將于2025年初發布新版文心大模型,下半年發布文心大模型的5.0版本,這可能是一個對標GPT5的版本。
可以看出,應用的創新正在驅動基礎模型革新。在行進的過程中,百度積攢了大量來自B端和C端的客戶需求,更知道該如何打磨好每一款大模型。李彥宏在信中強調:重大的技術突破,顛覆式的創新往往是規模化應用的結果,而不是原因。他拿自動駕駛舉例說,“沒有數以億計的運營公里數,無人駕駛就不可能比有人駕駛安全十倍”。
而只有規模足夠大、跑的里程多,才能夠遇到以前沒有遇到過的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就是創新,更是領先。
正如李彥宏所言,人工智能很像是一次新的工業革命,這意味著它不是三五年就結束,不是一兩年就出現“超級應用”的過程,它更像是三五十年對于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一個非常徹底的重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既需要耐心,又需要大的投入,同時需要不斷的傳播這種火種。
而現在百度正積攢勢能,勇闖AI無人區。
推薦閱讀
經典欄目
精彩專題
關注我們
大視頻行業頗具影響力的行業社群平臺,重要新聞、熱點觀察、深度評論分析,推動電視行業與各行各業的連接。
集合電視臺、網絡視聽、潮科技等各種好玩信息。
專注于報道廣電行業新鮮5G資訊,致力于成為廣電行業有權威、有深度的5G自媒體平臺。
UHD、4K、8K的最新資訊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這里。
視頻產業的專業圈子,人脈、活動、社區,就等你來。
我們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數據。
致力于衛星電視信息、衛星通信技術、天地一體網絡應用案例、以及廣電、通信等產業的市場動態、政策法規和技術資訊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