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是時代的課題,也是必答之題。要以內容之舵領向,以技術之帆聚力,以創新之槳凝神,以擔當之錨鑄魂,來推動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行穩致遠。”中國記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殷陸君在日前舉行的2025傳媒年會上的發言,引發了與會嘉賓的深度思考。
在此次年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400多位媒體代表、學界專家齊聚一堂,圍繞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人工智能與傳媒業發展、市縣媒體融合發展等行業關注的話題展開討論。
上海報業集團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以傳播布局、內容品牌、評價體系、生產機制和經營模式五位一體為核心,率先開啟了全方位、全鏈條的系統性變革征程,并將2025年定為系統性變革的重點突破年。
上海報業集團副社長楊健表示,為了能夠在系統性變革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上海報業集團提出加快建設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前沿科技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全面打響三大攻堅戰,實現大流量、正能量和高質量辯證統一,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楊健介紹,上海報業集團瞄準人工智能技術與傳播變革的結合點,努力在AI賽道上跑出加速度;全力優化全媒體評價體系,打造了覆蓋全媒體、全平臺、全端口、全形態的科學評價數據平臺,重構以數據為重要依據的績效考核體系,凸顯創新導向、效果導向,為精品內容服務向重點項目聚焦、向優秀人才傾斜;全力激活人才資源,創新人才選育,以融媒工作室為創新試驗田,探索輕量、扁平、靈活、垂直的生態,打造了200多個工作室,并對其中42個工作室做重點賦能,深耕垂類領域,打造品牌IP,積極探索以人工智能素養為支撐的人才能力體系,強化數據采集、挖掘分析可視化等核心技能培訓,克服“本領恐慌”。
新華網近年來也在積極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我們通過實施網頁與客戶端‘網端融合’的改革,進一步完善了適應全媒體傳播的新型采編流程,真正實現了網、端、號的一體化生產、傳播。”新華網董事長儲學軍介紹了新華網的改革路徑。
“這個過程中的核心是堅持移動優先原則,建立跨終端綜合傳播效果評估系統。堅持以流量與效果說法,堅持從傳統端向移動端傾斜,進一步優化人才選拔激勵機制,通過成立工作室、實施項目制運作等多種方式充分激發人才活力。”儲學軍對其做法作了進一步解釋。
廣西日報社在推動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實踐探索中,以一體化建設制作區級技術平臺為切入點,在全國率先成立深入區、市、縣媒體深度融合一張網。
廣西日報社總編輯劉昆在經驗交流時表示,廣西日報社首先是統一技術底座,整合區內主流媒體技術力量資源,全力推進融媒體技術平臺區、市、縣三級貫通,打造基于廣西本地知識庫與多模型協同架構的多模態AI技術智能化創作平臺,為市縣級融媒體中心定制客戶端,提供傳播力分析、短視頻智能生成、虛擬數字人等前沿技術和運營工具。其次是打破區內媒體的城際邊界,建立“1+14+101”分層式數據中心(即1個廣西云平臺、14個市融媒體中心、101個縣級融媒體中心),實施統一數據治理規范與跨層級兼容架構,推動各級媒體內容打通、運營打通、用戶打通,構建互聯互通的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再次是拓展多層級傳播渠道,構建以主流媒體為主導的傳播矩陣,變單兵行動為聯合作戰,實現內容生產效率和傳播量級雙提升,形成全區一張網、共享一朵云、共建一平臺、融合一盤棋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每日經濟新聞》是率先進入人工智能垂直賽道應用深水區的媒體之一。成都每日經濟新聞社董事長劉學東表示,媒體轉型需要一把手工程,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在執行過程中,要以一個個小分隊的形式,統一思想,轉換互聯網思維,圍繞人工智能轉型。
如今《每日經濟新聞》使用AI的成效顯著,兩組數據可以表明:過去制作視頻需要30分鐘,現在約1分鐘完成;2019年時每年生產稿件約5萬條,現在每年約44萬條。在劉學東看來,轉型成功與否有一個重要的衡量點,即轉型經營收入是否在傳統收入中占一定比例,且是否逐年增加。
《每日經濟新聞》與小冰公司聯手打造的全球首個全流程由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視頻直播電視欄目《每經AI電視》。資料圖片。
目前,《每日經濟新聞》正在全力以赴打造傳播智能體孵化平臺。劉學東表示,基于20余年的傳媒領域經驗和5年來AI戰略轉型沉淀,圍繞“人機協同+價值共創+結果即服務(RaaS)”的理念,他們決定打造傳播智能體孵化平臺。平臺由智能媒資庫、垂類知識庫、專家策略庫及數據集等環節組成,旨在以智能體為底座打破所有傳播端相互不關聯的孤島效應。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旗下傳播大腦科技公司副總經理兼首席技術官張健認為,技術保障、技術創新及思維是媒體系統性變革的重要依賴。要通過技術引領業務創新,通過技術創新實現整個業務的變革。“而真正實現業務創新還是要靠產品創新來實現,需要主流媒體根據自己的平臺定位找到符合自己平臺發展的策略,最終打造成一個新的產品。”在張健看來,產品創新要大于技術創新。
“每家媒體每周、每月都會做選題,但有沒有任何一家媒體真正把選題做得非常智能化。比如,通過智能化系統報選題之后,是否提示有相同的人員報了該選題,或者提示該選題有哪幾個熱點關聯,再或者在提交關鍵詞以后通過大模型能夠自動識別哪個方向的選題最有價值,等等。”張健提出,媒體做產品創新一定是從內容根本出發,從精細化需求出發。
褚學軍也表示,“要以AI感知受眾需求之變,解決好精準定位目標用戶、有效推進用戶需求,實現場景化、差異化、個性化、精準化傳播的問題。”
如何看待AI?北京思拓合眾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鐘勝輝分享了自己的觀點:“AI對你不擅長的東西是一個資深的專家,對擅長的事情又是一個高效貼心的助手,所以要積極擁抱AI。媒體要從AI的觀望者轉化為實踐者,因為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獲得更深刻的認知。”鐘勝輝認為,AI相當于每個普通人的“超級外掛”,一定會重塑技能、崗位和工作流程,并在不斷實踐中被進一步改革進化。
產業環境是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融合器。不少縣級融媒體中心通過內容變現、跨界經營當地文旅項目等,將自身優勢擴大,獲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在江西撫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撫州市融媒體中心每年有3000萬元財政經費保障,同時也爭取到了績效總量動態核定制度,即對超出經營收入預算部分實現“三三四”分配:30%上繳財政,30%作為中心事業發展經費,40%作為績效考核,這種機制大大激發了大家干事創業的信心。
江西撫州市融媒體中心總編輯袁志鴻介紹,他們自主研發了撫觀天下客戶端,與技術公司聯合開發了“撫觀云”融媒體采編系統,打破了傳統報紙與客戶端獨立平臺之間的技術壁壘;推出AI主播“撫小依”多語種播報,推動人工智能場景應用;培養復合型人才隊伍,強化團隊作戰,遇到重大活動從各個部室抽調骨干人員,集中優勢力量進行攻堅;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激勵機制,實現雙通道晉升機制,在多個部門設立11個業務主管,對編外聘用人員考核后表現突出的提高等級判定等。
浙江瑞安市融媒體中心自2019年10月掛牌成立后,以體制機制改革激活新質生產力,2024年總收入達4.4億元(不含有線網絡),其中55%來自非財政收入,實現3年翻兩番,躍居全國縣融前列。
瑞安市融媒體中心總編輯、瑞安傳媒集團總經理華小波介紹了他們的一些具體做法。如開發自己的新聞ERP系統,建立對采編人員每一個作品進行科學化的績效評判體系,實時抓取、實時評判;成立瑞安當地唯一一家大數據公司,運維瑞安市城市大腦,開發了60%以上的政府信息化系統,將瑞安市6萬多個攝像頭的信號接入數據公司的數據庫。
此外,瑞安市融媒體中心還積極探索文化空間運營,建立兩個園區,承接特色小鎮,開辦農產品旗艦店;成立旅游公司,承建文旅景區的展陳、運營等,開發全國近200條旅游線路,創建忠義街歷史文化街區,打造歷史文化IP并制作文創產品。
華小波表示,未來他們還想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做公關數據授權運營,向全國輸出技術,收購合適的民營企業,共同成立混改公司等,以實現花5年時間,突破總資產20億元,營收破10億元,年利稅收破1億元的目標。
“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基層輿論的主陣地,它既把握著接地氣、權威性、獨家性的天然優勢,又面臨著平臺輻射范圍小,專業人才奇缺,資金不足的現實困境。”中國視協市縣融媒體委員會副會長張敏指出了縣級融媒體中心的長板與短板。
那么,如何破局?張敏結合在福建三明市尤溪縣融媒體中心工作的經驗和做法,提出了一些建議:縣級融媒體要善于將縣委、縣政府的政策或者會議報告翻譯成百姓語言,通過大喇叭、短視頻同步傳播,如跟拍縣委重點工程,對某項工程用短視頻進行進度條式記錄等;善于開發百姓故事IP,聚焦快遞員、鄉村醫生等基層職業,以小人物故事傳遞民生新聞;用輕量化創新突破技術人才困惑,如組建草根拍客團,對其統一培訓剪輯技巧;用公眾號+視頻號+小程序的方式,形成視頻號直播—微信公眾號同步推送圖文—小程序完成購買需求等服務,形成流量閉環等;申請加入升級技術賦能體系,免費使用H5等制作工具、輿論監測系統等,避免重復開發浪費資源;善于開拓事業+產業,做好剛需服務開發,打造政府+民生服務平臺,如在微信服務號中接入社保查詢、醫院掛號等服務項目。
張敏還表示,縣級融媒體要激活內生動力,比如尤溪縣融媒體中心多年來組建專業團隊組成專項創作小組,到全國各地接拍宣傳片、紀錄片等,不僅提升了隊伍業務能力,也為媒體增加了營收。
“區域性融媒體建設必須高度本地化、垂直深耕,要守好自己的基本盤,重點服務好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好本地的社會治理、文化建設,服務好本地民生。”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副會長陸先高進一步總結了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發展路徑,也為縣級融媒體中心做好服務型媒體提供了重要思路。
經典欄目
精彩專題
關注我們
大視頻行業頗具影響力的行業社群平臺,重要新聞、熱點觀察、深度評論分析,推動電視行業與各行各業的連接。
集合電視臺、網絡視聽、潮科技等各種好玩信息。
專注于報道廣電行業新鮮5G資訊,致力于成為廣電行業有權威、有深度的5G自媒體平臺。
UHD、4K、8K的最新資訊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這里。
視頻產業的專業圈子,人脈、活動、社區,就等你來。
我們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數據。
致力于衛星電視信息、衛星通信技術、天地一體網絡應用案例、以及廣電、通信等產業的市場動態、政策法規和技術資訊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