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西北地區的縣級融媒體中心竟然獲得了中國新聞獎重大主題報道三等獎。
作為資源有限的西北縣級媒體,他們是如何在小地方挖掘出大選題的?憑啥能夠在一眾媒體中脫穎而出,背后有哪些故事?又有哪些經驗可以學習借鑒?
11月19日,傳媒茶話會對話《錦繡山河看變化》的團隊負責人馬忠明,請他和大家分享他們的創作故事。
11月6日,第33屆中國新聞獎正式公布,青海省海東市循化縣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的《錦繡山河看變化》獲重大主題報道三等獎,也是唯一一個獲得重大主題報道的縣級媒體作品。
消息傳來,《錦繡山河看變化》團隊負責人馬忠明和同事們都激動不已——重大主題報道向來是中央媒體和省級媒體的主戰場,對于多是基層新聞,技術、人才有限的縣級融媒體中心來說,能突出重圍斬獲一枚中國新聞獎實屬不易。
對于重大主題報道,連部分央媒和省級媒體都不敢輕易申報,循化縣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是如何在小地方挖掘出大新聞的?
2022年正值黨的二十大,各大主流媒體都聚焦二十大,創作了很多成就性報道獻禮二十大。循化一個縣級融媒體,是如何從中挖掘出適合自己的重大主題報道呢?
馬忠明是地道的循化本地人,一直都有把風景秀麗的家鄉向外宣傳的想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直是全國在大力倡導的,近幾年,青海省也把生態環境保護提到了優先發展的戰略,綠色發展擺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這樣的背景下,馬忠明無意間看到的央視一則關于黃河沿岸發展變化的節目,讓他突然有了靈感:“既然央視講述了黃河流經各地的發展變化,循化境內也有90公里的黃河經過,我們為什么不可以把循化這十年黃河兩岸發生的變化展示出來?”
就這樣,《錦繡山河看變化》選題有了初步的方向,但怎樣細化完善選題成了擺在馬忠明面前的一個難題。
“《錦繡山河看變化》要以小見大,從循化出發,設黃河篇、草原篇、森林篇、城市篇4個篇章,從循化縣這一個小地方的環境保護、牧民的生活變化,來反映國家的生態保護、脫貧攻堅等政策的影響。”在和同事們一次又一次地討論中,《錦繡山河看變化》的雛形逐漸清晰起來。
方向有了,框架也有了,但馬忠明總覺得差點意思:“我們不能全學央視,沒有自己的特點吧,萬一最后學個四不像怎么辦?”
最終,在馬忠明決定《錦繡山河看變化》在學習央視等主流媒體的基礎上,扎根本土,融入當地特色:“央視只是從黃河源頭到山東的入海口出發,大篇幅都是以生態保護的角度,而循化縣是有4個少數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我們這個節目最大的特色就是要融入4個民族文化在這里共同發展的場景。”
說干就干,馬忠明立即著手在單位召集團隊,開啟了創作之路。
既然要做,就要努力做到最好,但想象很美好,現實卻總是很骨感。
不同于其他媒體挑選精兵強將組成團隊來做重大主題報道,馬忠明臨時組建的這個六人小分隊幾乎是個“草臺班子”。六人小分隊里只有女主持人是新聞專業科班出身,其他幾位成員不是學行政管理的就是學室內設計的。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片子中非常重要的3D建模技術竟然是臨聘人員扎西華丹現學現賣。
都說笨鳥先飛,基層媒體煩瑣的工作卻不能提供給大家“先飛”的時間。小分隊成員沒有專門的時間全身心投入到節目創作中,只能在完成日常任務之余,抽空甚至加班制作節目。
可以想象,這樣一支團隊,在節目制作過程中遇到了多少困難,真可謂是一路過五關斬六將。
在籌備初期,馬忠明就想把實景演播室通過3D建模的方式,將綠水青山搬到演播室。可是沒錢請外包的技術公司,小分隊成員誰也不會3D建模技術,咋辦?
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一條路——自學。
“我們都是邊創作邊學,當時有個特年輕、學設計的小伙,我跟他說要做一個那樣的節目,給一個月時間,逼著他一定要學會,把他逼得白頭發越來越多,估計背后也罵我好幾回了。”馬忠明笑著說道。
擔著技術重擔的小伙名叫扎西華丹,自那以后,他在完成日常工作后,就開始每天晚上泡在單位,加班加點自學研究3D建模,在馬忠明一次又一次地“挑刺”中,無數次無奈,無數次修改,最終形成節目里的效果。
從無到有,盡管成果可能略顯稚嫩,但這是《錦繡山河看變化》邁出的一小步,卻是縣級媒體突破“資源有限”“自我設限”的一大步。
突破了技術難關,在節目拍攝過程中也是困難重重。《錦繡山河看變化》節目90%的鏡頭都是航拍畫面,為了拍攝黃河,達到最佳效果,馬忠明和他的伙伴們爬上了清水灣一個很高的山頭。結果拍到一半無人機卻消失不見,一天的素材沒了,黃河日落也還沒拍,這可把大家急壞了。
四處慌亂尋找后,在一個山溝里發現了無人機,同行的航拍伙伴拉龍東智,因急于拿到無人機,不小心從山頭滾落二十多米。“幸虧他中途抓住了石頭,沒有滾到山腳下,他的褲子、腿還有手全破了,后面住了兩天醫院,現在想想還是覺得好危險。”馬忠明回憶道。
本以為同伴摔下山頭,丟失的無人機也已找回,這一天不會再有曲折狼狽的事情發生,可老天似乎在那一天特別愛“開玩笑”。
找到無人機后,馬忠明和伙伴們擔心把素材弄丟,就將無人機里的儲存卡取了出來,包在一張餐巾紙里。
原是為了防止弄丟的舉動卻留下了隱患,保管儲存卡的伙伴因口袋雜物太多,走出山溝后不小心把儲存卡當垃圾給扔掉了,弄得大家哭笑不得。“當時我們加上司機只有四個人,又回到山溝溝里,一路上找了一個木棍,亂七八糟的什么紙團都翻,挨個翻。現在想想都丟人。”充滿插曲的一天就在翻垃圾中結束。
向上攀登的路必然是艱難的。女主持人莫維霞一遍遍克服、改變原有播報習慣,讓播報更親切,貼近民眾;非科班出身的馬忠明,為親身感受節目內容,更好地寫好稿子內容,幾乎沒落下每一個拍攝現場……為了完美地完成《錦繡山河看變化》,團隊的每一個人都沒有放棄懈怠,都在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錦繡山河看變化》獲獎后各地同行紛紛發來祝賀,并提出一個共同的疑問:“你們投了多少錢?至少得200萬吧?”
“我們一分錢沒花。”馬忠明無比自豪地回答。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對于縣級融媒體來說,不要只是盯著自己已經會的這一畝三分地,要不斷地向其他的媒體學習創新。”這既是馬忠明對自己的警醒,也是對其他縣級融媒體提的一些建議。
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無所得。
循化縣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雖然是縣級融媒體,但沒有妄自菲薄,沒有給自己設限,而是將視角放大、放遠,不拘泥于縣級融媒體層面,努力學習,敢于創新,勇于突破。他們就像一匹黑馬,在激烈角逐的作品中脫穎而出。
馬忠明直言道:“沒想到能沖上中國新聞獎,公示那天我挺驕傲的,我們是青海省38家縣級融媒體中唯一一個獲得中國新聞獎的作品。”
《錦繡山河看變化》證明了縣級融媒體并不意味著就不能做出好的重大主題報道,要學會揚長避短,敢于探索,勇于實踐,抓深度、典型主題,深挖本土特色題材,以小視角見大格局,不斷推出內容精良、高質量的重大主題報道。
顧勇華,中國記協原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人民日報高級編輯。中國政研會第九屆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特聘研究員;教育部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創新實踐研究首席專家。學術特色:致力于新聞輿論學界與業界的互聯互通研究。
重大主題報道(電視)《錦繡山河看變化》,由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策劃、制作、刊播,在第33屆中國新聞獎評選(2022年作品、2023年評選)中躋身獲獎作品行列。這是中央力推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聚焦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加強資源整合發揮優勢,打造基層宣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平臺五年以來,一項值得關注的成果,可喜可賀。
中國新聞獎評選,包括作品報送、審核和評選等環節。該重大主題報道作品展示的“錦繡山河”,時間跨度為黨的十八大到二十大召開這十年。創作者在報送理由中特別講道,這個系列從母親河黃河、草原、森林、山脈以及城市發展、惠民利民等多個方面展示循化縣近幾年的變化和發展,且“用兩個多月的時間進行素材拍攝和解說詞撰寫,最大的亮點就是在實景演播室呈現3D建模和二維特技,把青山綠水、城市建設和牛羊湖泊搬到演播室,頗具現場感”。這是創作者認為的獲獎“理由”,但我認為其獲獎理由不止于此。
如何評點這一獲獎作品?眾多評委為什么投票?目前沒有翔實資料可供參考,但我不太贊成因為作品來自縣級融媒體中心,就猜測有“平衡”“照顧”之類的因素。這個系列報道獲獎是有其內在邏輯的。
評點來自縣級融媒體中心的《錦繡山河看變化》,與評點央媒、省媒作品是不一樣的。基本區別在于,《錦繡山河看變化》展示的是“家珍”,而如果央媒、省媒作同一主題報道,其呈現內容則為“采擷”。由于這個區別,《錦繡山河看變化》有著自身優勢。
第一,循化縣人民群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新創造新成就,是這次重大主題報道獲得成功的基礎。不少時候,我們的記者編輯過于中意自己的策劃、采訪、制片。而從題材上看,該系列有所不同。事實本身的魅力有高于策劃等等。最近,有省份正在策劃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100周年的系列報道,那樣的題材策劃就要高于事實可以呈現的景象。立足人民群眾的新創造新成就展開報道,也是縣級融媒體中心不可取代的優勢,是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所在。
第二,循化縣融媒體中心注重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是這次重大主題報道獲得成功的理論支持。報道沒有因為要做好“看變化”,就不根據事實來描寫事實而根據愿望任意發揮想象(習近平新聞輿論論述說道:“要根據事實來描寫事實,而不能根據愿望來描寫事實”)。目前,不少主題宣傳還存在著排浪式、大呼隆的現象。宏大敘事比較多,離群眾生活比較遠,形式上轟轟烈烈,實際效果不理想。這次重大主題報道總體讓人信服,“大呼隆”不多。
第三,成功向全國乃至世界展示了黃河源地區的生態美,因而具有國際傳播意義。黃河流經黃土高原之后,以壯觀為基調;而在黃河源地區,以壯美為基調。所以,黃河下游是治理,上游則是保護。多年來,循化縣對保護黃河源作出了巨大貢獻。這次重大主題報道,可以說是比較充分地再現了這份貢獻。
以上三個方面,或可認為是這個系列報道能夠獲獎的基本邏輯。而未能獲得更高層級的獎項,也是因為有著一些方面的不足。
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永遠不可能超越內容成為“最大的亮點”,不然就是羅丹雕塑中被砍去的“手”了。如果形式運用不當,甚至可能阻礙主題和內容的表現,天然去雕飾的美,往往不太需要用虛擬空間來彌補的。
除此之外,還有這樣一些可以提升的空間。
一是片頭,每一集的片頭如果能與本集內容相匹配、對應,這樣最終呈現的效果也許會有所不同。比如在草原篇、森林篇時,不能還用黃河畫面,而是針對草原或森林專門做一個片頭。
二是新聞報道要充分講好人的故事。《錦繡山河看變化》在通過一些景色、航拍畫面呈現循化黃河兩岸的變化外,可以適當增加循化人民的故事,呈現循化人民這個主人翁在自然中的位置。
三是節目的解說詞可以用更實際、更準確的詞匯來表達我們的想法,盡可能地避免使用過多辭藻華麗的語言,這樣大家才能更好地理解節目想表達的意思。要把重點放在事實上,突出新聞報道本身的真實性、客觀性。
以上三點,不一定準確,謹供循化縣融媒體中心編輯記者參考。
推薦閱讀
經典欄目
精彩專題
關注我們
大視頻行業頗具影響力的行業社群平臺,重要新聞、熱點觀察、深度評論分析,推動電視行業與各行各業的連接。
集合電視臺、網絡視聽、潮科技等各種好玩信息。
專注于報道廣電行業新鮮5G資訊,致力于成為廣電行業有權威、有深度的5G自媒體平臺。
UHD、4K、8K的最新資訊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這里。
視頻產業的專業圈子,人脈、活動、社區,就等你來。
我們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數據。
致力于衛星電視信息、衛星通信技術、天地一體網絡應用案例、以及廣電、通信等產業的市場動態、政策法規和技術資訊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