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標題為:【觀察】媒體融合新發展新探索的四個著力點)
媒體融合作為國家戰略推進迄今已進入第十個年頭。
“喜看十年木成材”,在自上而下的國家政策支持與自下而上的媒體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之迫切需求的綜合作用下,廣電媒體這十年來,在媒介技術、內容生產、產品形態、體制機制等各個層次均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大變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播電視行業將推進媒體融合作為改革發展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從初步探索到全面深化,媒體融合業已步入全面發力、體系構建新階段,推動大視聽蓬勃發展,呈現出融合創新的強勁動力與廣闊前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再次作出頂層設計,明確要求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提升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
這些系統化部署,為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領域進一步深化媒體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窺一斑可見全豹,從新媒體廣告收入來看,媒體融合發展勢頭良好、潛力巨大(見表1)。
表1 2019—2023年廣電行業新媒體廣告收入
數據來源:2019—2023年全國廣播電視行業統計公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抓緊做好頂層設計,打造新型傳播平臺,建成新型主流媒體,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
在推進媒體融合進程中,各級廣電媒體堅持“移動優先”,著力打造以自有移動客戶端為核心的全媒體傳播矩陣,在發展新媒體平臺的建設中呈現蓬勃態勢。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打造新型主流媒體“航母”和“旗艦”,推進全媒體全球化傳播;省級新媒體平臺建設逐步推進,有實力的省份集聚省內頻道頻率等資源,做大做強自有平臺;市縣級廣電媒體則深耕本土,貼地飛行,立足本地做好新聞和綜合信息服務,拉近和用戶之間的距離。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共有16個央省級客戶端累計下載量過億,9個央省級客戶端平均月活躍用戶規模達到百萬級以上。
此外,有的省還探討跨地區聯合建設,集中力量做強自主可控新型視聽傳播平臺,以產業思維和市場服務進一步促進媒體深度融合。
一是創新驅動,自有平臺建設結碩果。
在技術應用、傳播模式、內容生產、用戶服務等各方面,廣電新媒體平臺銳意創新、價值突顯。
入選新媒體平臺建設典型案例的“芒果云”、數字文博大平臺、大象元AI創作和應用平臺等以智能化生產、區塊鏈、AI技術等新質生產力為基座,驅動新媒體平臺數字化、智能化;“今視頻”APP以新產品、新服務、新體驗創新傳播模式,打造區域傳播平臺;“Z視介”APP聚焦優質文化內容生產,以現象級案例塑造品牌效應;“蘇周到”APP、“最江陰”APP等打造用戶服務入口,為大眾提供高質量服務。
有的提名案例亦充分彰顯創新特色,如“起點新聞”客戶端推動形成“自主可控平臺+商業矩陣平臺”的多元傳播模式;
“吉祥新聞”客戶端以優質內容、交互活動、直播推廣等多種方式,創新更加多元化、定制化的服務模式,不斷優化用戶體驗;
“越牛新聞”客戶端轉換語態,打造“首屏戰略”和“標題工程”,站在用戶角度詮釋重大新聞事件,形成鮮明的越牛特色;
“第1眼新聞”客戶端上線問政、旅游、文體、生活、教育、少兒、健康等20多個垂類頻道,各類優質垂類號多元發展形成合力,形成“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的融媒體運營生態。
從豐富的內容服務到智能化數據分析,多元創新的新媒體平臺在內容生產、分發、互動、傳播等方面更富智能化、更具交互 性、更有親和力。
二是凸顯個性化,實現破壁出圈。
主流新媒體平臺深入分析用戶需求,定制符合用戶興趣的內容,進而實現精準推送。
入選案例中,“北京時間”矩陣通過運用年輕人喜愛的通俗語言形成獨有的內容生產架構,在宣發中摸索出“四步法”通過“組圈”形成“破圈”;
“第一財經”APP匯集多種媒體形態優勢和新技術能力,自主研發十余個融媒體及財經專業技術系統,構建APP+LAPP(輕量化)+終端合作的組合運營平臺,實現內容精細化傳播;
大象元AI創作和應用平臺則開發一系列能夠根據用戶實時行為和喜好進行動態適應和個性化生成的AI小應用,極大提升用戶體驗感。通過多平臺協同推廣、個性化內容凸顯、技術驅動發展等手段,主流新媒體平臺更好地滿足了用戶需求、提升品牌知名度、實現破壁出圈。
三是強化協同高效,增強融合性。
“Z視介”客戶端與抖音、騰訊集團深度合作,同時瞄準微信等“超級流量平臺”,加快小程序開發和嵌入,為“Z視介”開辟新流量入口(見表2)。
入圍提名案例中,黑龍江臺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充分利用大屏端(IPTV)和新媒體端的內容優勢,充分調動省內各級融媒資源,打造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AHTV第一時間”全媒體平臺統一運營矩陣賬號,堅持移動優先、直播優先,更快速、更全面地傳播新聞;
湖北臺“逐浪新聞”主平臺,打造以《逐浪熱評》等為代表的融媒產品集群,構建1+N的融媒傳播體系。
表2 2023—2024年Z視介客戶端傳播數據
數據來源:浙江廣播電視集團。
四是提升國際傳播力,增強對外傳播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把握國際傳播領域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的趨勢,在構建對外傳播話語體系上下功夫,在樂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讓更多國外受眾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明白,不斷提升對外傳播效果。
此次入選的一些典型案例,可以看出廣電媒體機構正以高質量的媒體深度融合實踐,大力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福建國際傳播中心堅持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壯大拓展了海外傳播矩陣;以“Hola Fujian”為核心IP,在Facebook臉書、X(原推特)、YouTube油管、Instagram照片墻、TikTok等海外移動社交平臺建立了自持海外賬號矩陣(見表3);
“今視頻”客戶端通過構建“APP平臺+矩陣賬號+海外傳播”三位一體的傳播體系,運營的Youtube、Facebook、Instagram海外矩陣用戶數達50萬,海外影響力在全國省級廣電排名穩居前列(見表4)。
表3 “Hola Fujian”賬號矩陣數據
數據來源:福建發布,截至2024年7月10日。
表4 “今視頻”客戶端傳播矩陣數據
數據來源:今視頻長天新聞、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截至2024年4月。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視聽內容生產與傳播創新,可謂當下夯實鞏固新型主流媒體建設成果,進一步推動移動化、智能化、社交化轉型升級,更大程度實現破壁出圈、提升“四力”的關鍵所在。
一是技術驅動與內容創新并舉。
隨著AIGC技術的快速發展,廣電媒體積極搶占AIGC賽道,推動內容生產的智能化和高效化。
在融合生產傳播典型案例中,《京津冀 十年同心向未來》以H5+XR+AI+5G技術加持,創新“演播室播報+嘉賓訪談+創意短片+大數據發布+主題報道”的節目樣態,為內容生產與傳播注入強大動力;
《中國》第三季創造性地采用“繪畫+CG”的形式,充分利用高清拍攝、VR體驗等先進技術,為內容呈現和觀眾互動帶來全新體驗,是文化內容與科技手段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
《新民歌大會》通過創新民歌演繹方式和傳播渠道,讓傳統民歌煥發嶄新生命力,吸引更多受眾,特別是增強年輕受眾的高黏性。
二是多渠道融合與跨平臺傳播。
通過“內整”和“外聯”,有效整合各類媒體中的新聞信息內容,開拓新傳播渠道,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
入選案例中,全媒體聯動直播《大國治沙》聯合九個省區的主流媒體,實現跨地域、跨平臺的全媒體聯動直播,打破地域限制,形成強大傳播合力(見表5);
《大國外交最前線·正直播》通過電視、網絡直播、社交媒體等多種平臺同步播出,實現內容的即時傳播和廣泛覆蓋;“Shanghai Eye魔都眼”以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海外媒體等多種渠道為重點,拓寬全球渠道,向世界展示上海的城市魅力和文化底蘊。
表5 九省區大型新媒體聯動直播《大國治沙》播出數據
數據來源: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奔騰融媒。
三是品牌建設與IP打造。
《中國森林歌會》融合綠色生態和音樂文化元素,創新“音樂+生態+旅游”新模式,以歌為媒,大力唱響森林旅游品牌,打造全媒體傳播樣本,入圍融合生產傳播典型案例。
《中國智慧中國行》《國寶里的新疆(第二季)》《大使家宴》等融合生產傳播典型案例則選取具有獨特性和吸引力的主題,打造拳頭產品并形成品牌,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在傳承弘揚優秀中華文化和加強國際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廣電媒體在融合中拓展“媒體+政務服務商務”,在數據服務、政務服務、民生服務和技術支撐服務等多方面見成效。
一是數據服務支撐數智化轉型。
入選綜合信息服務典型案例的蕪湖傳媒中心,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為“大江看看”APP各垂直應用提供活動數據分析、用戶畫像和行為分析、網絡安全感知等大數據服務,并通過數據賦能運營,產生數據價值、資金沉淀價值及基于新需求的新業務,形成多元參與、跨界融合、全民共享的平臺生態。
提名案例中,貴州臺自主研發的高度集成數據服務平臺構建融合傳播指數體系,提供多種維度的用戶分析服務、內容生產和傳播數據分析服務,為科學考核與決策提供依據。
二是政務服務精準化、智能化、生態化。
入選案例“星城”平臺運用福利、服務等方式,運用標簽體系精準推送,為返鄉置業、購房剛需人群提供便利服務,助力“云上看房”博覽會在線上平臺實現互動場景落地;
“云上雙流”APP上線“雙快辦•政務服務”應用場景,將成都市雙流區政務服務大廳服務事項移動化、智能化,提供在線預約、在線申報辦理等服務。
三是強化民生服務,升級用戶體驗。
入選案例“花城+”客戶端推出“新聞+教育服務”方案,依托教育數字化、融媒體+教育以及產教融合育人的新質生產力,打造出集前沿新聞資訊與全年齡段“線上+線下”教育于一體的綜合平臺;
重慶市綦江區融媒體中心創新“新聞+服務”模式,構建四級直播體系,打造區縣融媒體“雙創”和數字商務項目,成效明顯(見表6);
新疆瑪納斯縣融媒體中心的“瑪上辦”平臺開設“瑪上問”板塊,整合縣政府運行的問政熱線、群眾服務熱線等,及時收集、轉辦、解決群眾反映的困難訴求和意見建議;
“潮立太湖灣”通過全區域采訪、全景式報道、全媒體傳播,全方位、多維度展現無錫企業新風采。
另外,有的省市級臺開設民生節目,打造民生話題品牌,諸如“閃電律師團”、新聞坊同心服務平臺、《雷蒙幫幫團》等各類民生類綜合信息服務典型案例,皆注重強化與市民互動,切實解決民生問題。
表6 2019—2023年重慶市綦江區融媒體中心“四級直播體系”
數據來源:綦江發布。
四是技術賦能新服務。
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開發“漫漫逛”媒體電商平臺系統,Saas管理平臺用于提供全面的電商應用管理服務,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媒體電商服務,入選綜合信息服務典型案例。
提名案例中,北京臺推出有關動物安全治理的“北京市城市動物智慧服務平臺”,使用私有云+云服務模式,既保障核心數據安全性又能為用戶提供便捷的線上體驗;
百視通全渠道智慧媒體運營服務平臺依靠媒體內容AI分析、智能推薦、智能語音、無障礙影視及智能翻譯五大平臺能力,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精準的視聽內容服務;
嘉興市新聞傳媒中心的“點點錢包”平臺陸續開發“消費券”發放體系、“讀嘉優選”體系、“點點團購”功能,豐富消費場景,滿足用戶新需求。
體制機制改革作為主流媒體轉型中的深層變革,是媒體融合的重中之重。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時效性。
各級廣電媒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和中央關于媒體深度融合的一系列戰略部署,積極創新實踐,呈現出強勁的改革動力與創新活力。
一是堅持一體化發展,深化生產機制變革。
在入選的體制機制改革典型案例中,鄂爾多斯市融媒體中心打破傳統分散管理體制,通過整合多平臺資源,組建全媒體部門,構建“一次采集、多元發布、全媒傳播”的融合流程;
青島廣播電視臺從頂層設計入手,改革體制機制,重建組織架構,優化資源配置,拆除各頻道、頻率、部門之間的籬墻,以“平臺+團隊”模式,實現全臺資源全要素互聯網化改造;
湖北巴東縣融媒體中心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克服山區縣經濟欠發達、人才短缺、信息閉塞等限制媒體深度融合的不利因素,形成“一體兩翼三制四輪”發展特色,實現營收逆勢回升。
獲得提名的案例中,蘇州廣電重構組織架構、內容生產、技術應用及運營模式,激發人才活力,推動更廣公司從短視頻工作室成長為全國領先的影視傳媒企業,實現業務版圖全國擴張;
黑龍江鐵力市打破部室間各自為戰格局,新聞采編播一線全體工作人員集中辦公,建立和完善“中央廚房”,讓融媒產品實現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平臺發布;
三明市融媒體中心通過“五全五融”改革,在管理機制、采編流程、內容生產等方面實現全面轉型升級。
二是完善新機制新模式,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入選案例中,溫嶺市融媒體中心構建“大數據局+大數據中心+大數據公司”運營模式,承擔全市數字化改革項目,實現業績飛躍式發展;
攀枝花市融媒體中心的“攀枝花開”APP探索“新聞+政務服務商務”運營模式,全面拓展“傳媒+”文化產業鏈,重塑運營生態;
河南臺媒體人大V孵化打造計劃通過媒體人大V孵化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專精特新”特質的新媒體產品IP,形成河南廣電在新媒體平臺具備商業價值和發展空間的全新賬號矩陣;
四川臺、沈陽臺則通過施行項目制運營模式,實現資源高效聚集和快速匹配,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造血能力。
三是重塑人才引擎,激發內部活力。
“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最缺乏的資源就是全媒體人才。
入選案例都通過公開招聘、干部掛職等人才引進政策,以及實施同工同酬、績效薪酬、以績取酬等指標量化考核,進一步優化人事管理制度和薪酬分配體系。
例如,湖北臺的@主持人阿喆融媒工作室在財務合規合理的情況下推出全臺獨有的利潤獎勵制度,設置單條視頻流量獎勵、單條粉絲增量獎勵、爆款獎勵等激勵措施;
南京廣播電視集團先行先試公司激勵制度、績效考核制度、企業文化提升制度,在內容創制、平臺運營、經營創收等各方面均有配套的考核激勵政策;
“四川觀察”對外和各高校分別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合作打造人才儲備基地,建成實訓教育基地和合作育人基地,引入學生實踐等新鮮血液,對內在晉升機制大膽破冰,讓優秀的年輕人站上“C位”,給年輕人才在媒體融合轉型發展中獨當一面的機會。
推薦閱讀
經典欄目
精彩專題
關注我們
大視頻行業頗具影響力的行業社群平臺,重要新聞、熱點觀察、深度評論分析,推動電視行業與各行各業的連接。
集合電視臺、網絡視聽、潮科技等各種好玩信息。
專注于報道廣電行業新鮮5G資訊,致力于成為廣電行業有權威、有深度的5G自媒體平臺。
UHD、4K、8K的最新資訊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這里。
視頻產業的專業圈子,人脈、活動、社區,就等你來。
我們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數據。
致力于衛星電視信息、衛星通信技術、天地一體網絡應用案例、以及廣電、通信等產業的市場動態、政策法規和技術資訊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