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杏系潛江市融媒體中心黨委委員、副總編輯,徐薇系潛江市融媒體中心總編室主任)
——本文摘自《新聞前哨》2025年6月(上),原標題《從“相加”到“相融”——潛江市融媒體中心內容生產與傳播模式的實踐探索》。引用請參考原文。
在媒體格局深刻變革的時代背景下,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必然趨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湖北潛江市融媒體中心自成立以來,積極響應媒體融合發展號召,打破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之間的壁壘,探索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融媒體發展之路,在內容生產與傳播模式上進行了一系列創新實踐。
成立背景與初衷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媒體面臨著嚴峻挑戰。為適應新形勢,提高地方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2023年8月10日,由潛江日報社、潛江市網絡新聞中心和潛江廣播電視臺組建的潛江市融媒體中心正式掛牌成立。
成立初期,潛江融媒人面臨兩種態度:一種是消極對待,僅簡單“相加”,滿足于完成任務、應付檢查;另一種是順勢而為,推動從“相加”邁向“相融”。新成立的潛江市融媒體中心領導班子堅定提出“挺進全省最強市縣融媒體陣列,比肩全省中等地級融媒體水平,建設全省有影響力融媒體”的目標,正式開啟了潛江市融媒體中心從“相加”到“相融”的轉型進程。
發展歷程中的關鍵節點
潛江市融媒體中心成立僅一個月后,9月7日至26日,湖北省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潛江,開展為期20天的第二輪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市融媒體中心傳媒矩陣全面發力。
在工作中,攝影攝像記者努力提升文稿撰寫能力,文字記者積極學習攝影攝像技術,打造能拍、能寫、能編的全媒體“全能戰士”
9月7日至26日,《潛江日報》在一版發布督察公示公告21則,方便市民參與監督,刊發《潛江市群眾信訪舉報和邊督邊改公開情況一覽表》12批,讓群眾實時了解整改進度,同時,開設專欄,策劃深度報道,展現潛江的具體做法;電視平臺,在黃金時段滾動播出督察新聞,制作專題節目10多期,邀請各方人士共同探討環保問題,為觀眾提供多元視角;新媒體平臺,潛江新聞網設置“第二輪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專題頁面整合信息,開通互動板塊收集意見27條;云上潛江客戶端即時推送督察進展;微信公眾號則以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內容吸引讀者,制作海報長圖解讀政策、講述環保故事,助力潛江環保工作。
頂層引領制度管人事權
潛江市融媒體中心緊密結合工作實際,制定并修改《潛江市融媒體中心(傳媒集團)干部職工日常管理、績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實施細則》,充分發揮考核的“指揮棒”作用,打通策、采、編、審、發、評全流程,引導現有人員向全媒記者、全媒編輯、全媒管理人才轉型。
制度實施后,融合報道初顯成果。文字記者拿起了手機制作短視頻,攝影攝像記者開始寫深度稿件,主持人也推出了《主播說新聞》。據統計,2024年4月,制度落地后的一個月,每天傳來的短視頻達50多條,編發數超過了2024年第一季度的總和;攝影攝像記者采寫的深度稿件《“招引提速”攪動“一池春水”》《北旭電子筑起產業發展“防風林”》等獲得中心月度好稿獎。考核驅動下,全員跨界轉型成效顯著,內容生產煥發全新活力,推動融媒體發展邁向新臺階。
一體化內容協同運作機制
潛江市融媒體中心強化全媒體策劃和內容生產統籌調度指揮,構建了一體化的內容協同運作機制,有效打破了傳統媒體部門間的藩籬。該機制以新聞策劃為核心,匯聚記者采集的各類新聞素材。隨后,依據電視、報紙、網站、新媒體等不同平臺的特性以及受眾需求,開展統一策劃、集中編輯與多元分發工作。
2024年潛江龍蝦音樂節融媒體中心直播小分隊完美收官
以2024年潛江返灣湖馬拉松、2024湖北“潛江龍蝦”產業博覽會、第五屆中國(潛江)曹禺文化周等重大活動報道為例,在活動籌備階段,融媒體中心提前制定詳盡報道方案,明確采訪重點與報道形式。記者采集回文字、圖片、視頻等素材后,編輯團隊進行篩選、加工,針對不同平臺制作適配內容。電視端采用專題報道、新聞訪談等形式,深度展現活動全貌;報紙以圖文并茂形式進行深度剖析;網站和新媒體平臺借助實時直播、短視頻、H5頁面等,快速傳遞活動亮點,2024年重大活動融合報道推出新聞視頻400余個,電視新聞120余條,重點文字報道80余篇,成功打造了“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傳播”的高效傳播模式。
內容生產流程再造:從線性到協同
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流程是線性的,從選題策劃、采訪、編輯到發布,各個環節相對獨立,效率較低。融媒體中心成立后,對內容生產流程進行了再造,建立起協同式的生產模式。選題策劃階段,各部門共同參與,根據不同平臺的定位和受眾反饋,提出選題建議,形成統一的選題計劃。采訪過程中,記者同時采集多種形式的素材,滿足不同平臺的需求。編輯環節,文字編輯、視頻編輯、美編等人員協同工作,對素材進行全方位加工。發布階段,根據不同平臺的傳播特點和用戶活躍時間,精準推送內容。這種協同式的生產模式,大大提高了內容生產的效率和質量,增強了媒體的傳播效果。
重大活動報道中的內容生產創新
以2024年潛江龍蝦音樂節的報道為例,融媒體中心在內容生產上充分發揮了融合優勢。
活動前,多元平臺海報發布,從5月8日起,在短視頻平臺發布各樂隊介紹推文。5月17日,重點報道啟動儀式。在報紙、電視、短視頻同時推出。5月17日至19日,跟進音樂節現場活動。報紙文字從觀眾體驗、表演特色、現場氛圍等多角度報道;拍攝舞臺表演、觀眾互動、美食區等照片展現全貌;電視和視頻制作每日綜述節目,整合全天精彩,晚間推送,方便觀眾回顧,呈現音樂節魅力,提升影響力。
活動期間,融媒體中心派出多路記者,進行全方位采訪報道。現場設置多個直播機位,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實時直播。同時,記者采集的現場照片、視頻和觀眾采訪素材,經過快速編輯后,第一時間在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等平臺發布,引發網友的廣泛關注和互動。電視端則在當晚的新聞節目中,對音樂節進行專題報道,深度挖掘活動背后的文化內涵和經濟價值。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平臺的融合發展
潛江市融媒體中心在發展過程中,注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平臺的協同發展。一方面,提升傳統媒體的傳播質量和影響力,對電視節目、報紙版面進行優化升級,打造精品欄目和深度報道。如電視新聞節目《潛江新聞》,在內容上更加注重貼近民生、關注社會熱點,同時在畫面質量、報道形式上不斷創新,提高節目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新媒體平臺,拓展傳播渠道。目前,融媒體中心已擁有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云上潛江”APP等多個新媒體平臺,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傳播矩陣。近一年來,“潛江發布”(原“潛江融媒”)微信公眾號粉絲量達28萬,微信推文點擊量1萬+120條、5萬+5條,視頻號點擊量1萬+45條、5萬+10條、10萬+5條。這些新媒體平臺以其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覆蓋面廣的特點,吸引了大量年輕受眾,有效提升了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社交媒體平臺的運用與互動策略
社交媒體平臺是潛江市融媒體中心傳播矩陣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心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的特點,制定了針對性的傳播與互動策略。在內容發布上,注重內容的時效性、趣味性和互動性,采用短視頻、圖片、H5頁面等多種形式,吸引用戶關注。例如,2025年,融媒體中心推出的“真系列”,即真好吃、真好玩、真有才、真功夫,發布了大量關于潛江地方文化、美食、旅游等方面的短視頻,以生動有趣的內容和新穎的表現形式,受到用戶的喜愛和點贊。同時,積極與用戶互動,回復用戶的評論和私信,收集用戶的意見和建議,增強用戶的黏性和參與感,提高了媒體的傳播效果。
日前,“真系列”欄目榮膺湖北省2025年第一季度“網絡宣傳好作品”
技術賦能傳播: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應用
為了提升傳播效果,潛江市融媒體中心積極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解用戶的興趣愛好、行為習慣和閱讀偏好,實現精準推送。例如,“云上潛江”APP根據用戶的瀏覽歷史和點擊行為,為用戶推薦個性化的新聞內容和服務信息,提高用戶的滿意度和留存率。在內容生產方面,人工智能技術也得到了應用,如智能寫作、語音識別、視頻剪輯等,提高了內容生產的效率和質量。同時,利用5G技術,實現了高清直播、實時互動等,為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
立足地方特色,講好潛江故事
潛江市融媒體中心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將潛江龍蝦文化、曹禺文化等作為內容創新的重點。以潛江龍蝦文化為例,打造了《潛江龍蝦 紅遍天下》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融媒體產品,融媒體中心制作了《熱辣滾燙最是“潛江蝦”》《好蝦知時節當夏乃發生》《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新發展》《以蝦為媒,推動融合發展》等多部關于龍蝦養殖、烹飪、文化節會活動等方面的專題片、短視頻和圖文報道,通過不同平臺進行傳播,展現了潛江龍蝦產業的發展歷程和文化魅力。在曹禺文化傳播方面,前期進行了歷屆曹禺文化周回眸,《節會篇》展示曹禺文化周節會亮點、《文化惠民篇》展示文化發展涵養城市內涵、《城建篇》展示曹禺文化周以來相關城市發展的喜人變化、《經濟篇》展示潛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活動期間通過拍攝曹禺題材的影視作品、推出相關文化節目等形式,通過報紙、電視、網站、公眾號、抖音號、視頻號、云上潛江客戶端等推出,融合報道傳承和弘揚曹禺文化,提升潛江的文化知名度。
形式創新:短視頻、直播等新興業態的應用
隨著短視頻、直播等新興業態的興起,潛江市融媒體中心積極探索新的內容形式。短視頻以其簡潔、直觀、傳播速度快的特點,成為融媒體中心傳播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心制作的短視頻涵蓋了新聞資訊、文化旅游、生活服務等多個領域,以生動有趣的內容吸引用戶關注。直播也是融媒體中心常用的傳播形式,在重大活動、突發事件報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在潛江龍蝦音樂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新聞發布會等活動中,通過直播的形式,實時傳遞現場信息,增強了報道的時效性和現場感,吸引了大量用戶觀看和互動。
用戶需求導向搭建政府與市民溝通橋梁
《黨風政風熱線》欄目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搭建政府與市民溝通橋梁
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借助傳統媒體電臺直播與微信公眾號融合的傳播方式,搭建起政府與市民溝通的橋梁。推出了《黨風政風熱線》等欄目,讓政府及時了解市民訴求、意見,也讓市民知曉政府政策與辦事流程。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收集市民的問題和建議,并及時進行解答和反饋。2025年1月—4月,收到熱線及網絡投訴55起,現場解決25起,線下追蹤督辦26起,辦結率超90%。通過聚焦黨風廉政和政風行風建設問題,發揮媒體監督作用,推動實際問題解決,提升政府工作效率與服務質量,實現良好的傳播與監督效果。
人才短缺與隊伍建設問題
融媒體發展需要既懂傳統媒體業務又掌握新媒體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但目前潛江市融媒體中心存在人才短缺的問題。一方面,部分傳統媒體人才對新媒體技術掌握不夠,難以適應融媒體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引進新媒體專業人才存在一定困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融媒體中心加強了人才培訓,定期組織員工參加新媒體技術、內容創新等方面的培訓課程,提高采編人員的業務能力。同時,積極引進新媒體專業人才,拓寬人才招聘渠道,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
中心定期組織員工培訓,提升采編播人員業務能力。圖為新的一體機使用技術培訓現場
技術投入與創新能力不足
媒體融合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持,但縣級融媒體中心在技術投入和創新能力方面相對較弱。潛江市融媒體中心在技術設備更新、軟件開發等方面面臨資金壓力,導致技術應用相對滯后。為了提升技術水平,融媒體中心積極爭取政府支持,加大技術投入力度。
盈利模式單一與可持續發展困境
目前,潛江市融媒體中心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賴廣告收入和政府補貼,盈利模式較為單一,可持續發展面臨一定困境。為了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融媒體中心積極拓展產業發展空間。一方面,加強與企業合作,開展品牌推廣、活動策劃等業務,提高廣告經營效益;另一方面,探索“媒體+電商”“媒體+文旅”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通過挖掘地方特色資源,開發相關產品和服務,實現媒體的多元化盈利,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潛江市融媒體中心在內容生產與傳播模式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構建全媒體傳播矩陣、創新內容形式等舉措,實現了從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相加”到深度“相融”的轉變,提升了地方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然而,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人才、技術、盈利模式等方面的挑戰。未來,潛江市融媒體中心應繼續深化改革,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大技術投入,創新盈利模式,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要進一步發揮地方特色,講好潛江故事。
推薦閱讀
經典欄目
精彩專題
關注我們
大視頻行業頗具影響力的行業社群平臺,重要新聞、熱點觀察、深度評論分析,推動電視行業與各行各業的連接。
集合電視臺、網絡視聽、潮科技等各種好玩信息。
專注于報道廣電行業新鮮5G資訊,致力于成為廣電行業有權威、有深度的5G自媒體平臺。
UHD、4K、8K的最新資訊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這里。
視頻產業的專業圈子,人脈、活動、社區,就等你來。
我們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數據。
致力于衛星電視信息、衛星通信技術、天地一體網絡應用案例、以及廣電、通信等產業的市場動態、政策法規和技術資訊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