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點:
· 構建“1+3+3+226+N”的新型傳播格局;
· 要界定何為“標桿”,就要回到中央對融媒體中心的要求上來;
· 建立“中心+公司”運行機制的考慮和落地實施方法;
· 改革,不是“要我改”,而是“我要主動改”;
· 依托“北京大興APP”牽頭開展4個中心貫通的探索;
· 探索工作室模式,以“突擊隊”方式作戰;
· 我們要“開門辦融媒”。
7月27日下午,中廣互聯專程來到北京市大興區融媒體中心所在地,對該中心黨組書記、主任馬憲穎女士進行了深度訪談。
6月下旬,馬憲穎以《北京市大興區融媒體中心“雙創”模式探索之路》為題,在第三屆“中國廣電媒體融合發展大會”上發言。她談到,大興區融媒體中心持續優化“中心+公司”運行機制,實現區融媒體中心和公司既界限清晰又協調順暢,既管理規范又有效激勵的運營模式。
在本次訪談中,她分享了對這一機制頂層設計的考慮和落地實施的具體做法。馬憲穎表示,雙軌制,要解決的問題是,融媒體中心作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在資金、人才、技術、機制方面,不能完全滿足“新聞+政務+服務+商務”要求的情況下,依靠企業提供關鍵補充。
馬憲穎在發言中還談及,“到2025年建成全國標桿性區級融媒體中心”。
圖為:北京大興區融媒體中心黨組書記、主任馬憲穎
在本次訪談中,被問及對“標桿性區級融媒體中心”有何理解時,馬憲穎說,要界定何為“標桿”,就要回到中央對縣級融媒體中心的要求上來。第一,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更好地發展引導群眾和服務群眾的功能。第二,給融媒中心三個定位——陣地、樞紐、平臺,即輿論引導陣地,綜合信息樞紐,社區服務平臺。
馬憲穎說,融媒體中心,不再僅僅是新聞生產單位,建設融媒體中心,就是搭建平臺,我們要“開門辦融媒”。
中廣互聯:您好,馬主任。首先請您介紹一下大興區融媒體中心當前的基本概況。
馬憲穎:您好。2018年6月12日,大興區融媒體中心掛牌成立。到今年6月12日,大興區融媒體中心已成立運作5年。
大興區融媒體中心整合了《大興報》、大興電視臺、大興人民廣播電臺,開發擴充了“北京大興”APP、“這里是大興”微信公眾號、“北京大興”微博等媒體平臺,構建了“1+3+3+226+N”的新型傳播格局。
• 1,指的是1個融媒中心;
• 第一個“3”,指的是3家傳統媒體,包括報紙、電視和電臺;
• 第二個“3”,指的是“兩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
• 226,指的是區內政務新媒體平臺組成的融媒聯盟;
• N,指區外宣傳力量,包括與中央和市級媒體形成的良好合作機制。
我們逐漸形成了全區“一盤棋”的宣傳態勢,還依托“北京大興”APP,為大興區各委辦局、鎮街設立大興號,逐步形成“1+N”的多層多點協同架構,廣泛集納一線信息動態,打造基層信息“直通車”和新聞線索“蓄水池”。
7月26日,“北京大興”微博粉絲數突破150萬。
目前,“北京大興”APP下載量為209萬,快手平臺粉絲150萬和抖音平臺粉絲100萬,加上北京時間、央視頻、頭條號等平臺,全平臺粉絲量超過800萬。2022年的閱讀量達到60億。
這是融媒中心現有媒體矩陣情況。
大興區融媒體中心是公益一類事業編制,是宣傳部管理的相當正處級政府直屬事業單位,領導班子為一正五副,正式在編人數110人,在融媒體中心成立的時候,人員經驗主要來自廣播電視和報紙。進入新媒體領域,經驗要從頭摸索。
2019年,按照融媒改革方案,中心按照策采編發形成15個科室,總編室、采訪、編發一部、編發二部、新媒體部等部門,為整個融媒體中心內容新聞生產服務。
現在中心新增加的工作人員,會更多向新媒體做傾斜。
北京時代恒興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注冊時間是2018年10月,到2022年開始真正運轉。從2022年起,我們開始把中心的聘用人員轉隸到時代恒興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是90人左右規模。
我們現在是“中心+公司”雙軌制運營。
大興融媒中心發展得益于頂層設計,在區委區政府領導大力支持下,奠定了“中心+公司”模式的基礎。
我們真正體會到,改革,就是“摸著石頭過河”。
中廣互聯:您在第三屆中國融媒大會的發言中談到,2025年要“建成全國標桿性區級融媒體中心”。在您看來,要達到這個目標,有幾個關鍵的標志性呢?
馬憲穎:“標桿性區級融媒體中心”這個說法,不是我們首創。北京市在落實中央文件的基礎上,提出了這樣的發展目標。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基礎上,北京市提出,要建3至5家北京一流,2至3家全國標桿性融媒體中心。
在此過程,大興區領導屢次提出“爭創一流”。
因此,大興區融媒體中心確立了要做“全國標桿性融媒體中心”的目標。
您問到,什么是“標桿”,何為“標桿”,這是很好的問題。
我理解,要界定何為“標桿”,就要回到中央對融媒體中心的要求上來。
第一,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更好地發揮引導群眾和服務群眾的功能。
第二,給融媒中心三個定位——陣地、樞紐、平臺,即輿論引導陣地,綜合信息樞紐,社區服務平臺。基于這三個定位,要做到標桿,就是要做好“新聞+政務+服務+商務”。
最主要的,是我們能夠及時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出去,傳達到社區,到最后100米。這既需要我們建自有平臺,也需要通過不同媒體平臺發聲,讓黨和政府的聲音被聽到。
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莫高義同志指出,區級融媒體中心就要做好地域性服務。因此,服務類信息是我們應該做好和加強的。
前些天,華北地區降大雨,我們用大興區氣象局的精準信息進行推送,標題里用了“暴雨將至大興”這樣的表達,發出不到2小時,就有了8萬閱讀量。這就是跟我們的用戶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信息。
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要成為“標桿性融媒體中心”,恰恰要深耕本地服務,做更多內容和策劃。
第三,要成為“標桿性融媒體中心”,一定在某些方面有創新,比如體制機制。
以上,是我目前對“標桿性融媒體中心”的理解。
中廣互聯:大興區融媒體的“中心+公司”運行機制,引起了業界關注。您可否談談對這一機制的頂層設計的考慮和落地實施的具體做法?
馬憲穎:北京16個區級融媒中心現在以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為主。
《大興報》原來是自收自支的科級單位,整合進入大興區融媒體中心后,全面完成核銷。
由于是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全員績效還不充分,激勵作用不能有效發揮;另一方面,在發展中陸續形成一大批聘用人員。
2015年,對廣電中心60多位聘用人員,按當時以高于事業編人員的工資要求,制定了工資水平。當時的考慮是,聘用人員以從事新聞生產一線的中青年記者編輯為主,是工作的主力軍。這部分人的保留,有利于確保中心發展的長遠存續性。
隨后的若干年,隨著改革推進和整個事業的發展,聘用人員工資水平沒有調整。尤其對年輕人來說,生活壓力較大。
對此,我們想通過改革,促進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希望通過公司化運營,實現多勞多得,力爭與事業編同工同酬。
以上,就是我們主要的考慮。
北京有幾家區級融媒體中心是“中心+公司”模式,只是公司隸屬關系、運行方式有所不同。
實施中,我們也在考慮“中心+公司”的運作模式邊界是否清晰,因為中心是事業編,公司是國有企業。
第一,對國企派駐黨支部書記,在國企抓好黨建不放松。
第二,對融媒體中心如何更好地管理公司,我們不斷開拓思路,想辦法。
我們成立了以融媒體中心黨組和重點科室為主要成員的監委會。每月召開監委會,對公司財務狀況、運營狀況、人員管理,進行整體把握,確保業務開展過程中,既有把關,也具有獨立性。企業也可以相對完整地實現法人職能,開展各項業務權限。同時,又在新聞宣傳業務開展過程中予以把關。
中廣互聯:“中心+公司”機制的運行過程中,咱們積累了哪些可貴的經驗,可否分享3點?這當中又有哪些教訓可以吸取,也請您做些分享。
馬憲穎:第一,各級領導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對“中心+公司”機制要認可。大興區委書記、宣傳部部長和歷任領導,在政策上給予我們很大支持。
第二,要有信心。在中心成立五周年探討會上,我分享了一點心得:改革是大勢所趨,認準了,就堅定信心去改。我跟各地融媒體中心主任探討這個觀點,大家也認可。
改革,不是“要我改”,而是“我要主動改”。主動去做,才能做好。如果沒有決心,可能做著做著就無所謂了。
改革,不是直接切割。雙軌制,要解決的問題是,融媒體中心作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在資金、人才、技術、機制方面,不能完全滿足“新聞+政務+服務+商務” 的要求情況下,依靠企業提供關鍵補充。
這是我們在改革過程中,跟各級領導溝通時的理念。“解決聘用人員工資”則是最初級、最表面的問題。我們通過公司去彌補原有機制的不足,去找到服務方式的抓手。
在運作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一些問題,并且在實踐中去突破。
比如在雙軌制之下,基層記者編輯開展工作,面對公司派活和中心派活,要如何更好地處理,這個問題比較突出。基層面臨厘清多頭管理的問題。實踐中,我們采取的方法是“歸口”,無論哪兒的派活,都是服務“中心+公司”,由中心黨組層面做好統籌。
再有,對公司監督管理的尺度,也有探索。公司成立了,希望可以行穩致遠。既然是獨立法人,就應該給予廣闊空間。在這方面,沒有前人經驗可依。改革過程中,要認準方向,摸著石頭過河,動態調整。
再比如,兩套體系下的人員一起工作,激勵機制有不同,要考慮如何有效調動兩套體系下的人員積極性的問題。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客觀上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
中廣互聯:在融媒體中心的“服務”方面,咱們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呢?可否談幾個典型的服務案例?
馬憲穎:在服務方面,我們做了一些探索。一方面,在“中心+公司”機制下,公司可以承接一些區級活動,融媒體中心則可以更多站在全區層面,做一些便民服務的探索。
依托“北京大興APP”,牽頭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政務服務中心”“融媒體中心”“城市運行指揮中心”等“四個中心”貫通的探索。
比如,“北京大興APP”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今年上半年發布項目7600余條,點單人數超過2.15萬人次。我們跟文旅局合作的“預付費監管”服務也取得不錯效果。
中廣互聯:在2023年下半年,咱們有哪些重要項目在進行?也請您做個分享。
馬憲穎:我們在嘗試建設工作室。
“Qu看大興”融媒體工作室是由大興區融媒體中心打造的、主推大興區文化旅游相關內容的新媒體生產車間。工作室以區內文化旅游資源為依托,設“食在大興”“游在大興”“文化大興”三大主題板塊,力爭為全區文化資源做好宣傳,為全區旅游資源做好推介。
我們自己的同志擔任工作室主理人。現在銜接了一部分高校資源,比如印刷學院、傳媒大學、北體大等。“Qu看大興”融媒體工作室在上半年做了近30個視頻,突破了500萬閱讀量。
我們計劃面向時政、廣播,再建設幾個特色工作室,打破現有機制限制,以“突擊隊”方式作戰,呈現新亮點。
從策采編發角度,我們也在考慮如何更集約發展。衡量“標桿媒體”最關鍵是看內容生產和運營。在內容建設方面,我們重點做了固本強基的工作。5月起,大興區融媒體中心開展“大學習、大調研、大練筆、大比武”活動,組織業務干部、記者編輯開展學習調研,預計9、10月份會出一些調研成果。
融媒體中心正在實施青年干部接力計劃,幫助年輕干部成長。我們抓整體業務的同時,也要用更多精力推進工作人員素質的提升。
中廣互聯: 回顧過去幾年的工作,您有沒有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呢?
馬憲穎:關于融媒體中心到底如何做?如何定位?我的理解是,融媒體中心,不再僅僅是新聞生產單位,建設融媒體中心,就是搭建平臺。我們要“開門辦融媒”。
這幾年工作中,我們形成了“一平臺三協同”模式。目前,中心在做京津冀融媒協同發展聯盟。一方面,以融媒中心為主,我們搭建全國政務新媒體座談會、大興區融媒體中心專家智庫、京津冀融媒體協同發展聯盟,建立協同發展機制。
全國政務新媒體座談會我們做了5年。北京市廣電局王杰群局長提出,2024年將其納入“中國廣電媒體融合發展大會”,這將是座談會的提格升級。
“開門辦融媒”理念落實的另一方面是,在大興區的層面,我們把很多單位吸納在一起。
比如,跟大興消防合作,將涉及消防安全應急的新聞宣傳,信息服務宣教,承載起來。大興區教委成立了教委的融媒中心,我們之間形成了資源共享和良性互動。大興教委策劃的微電影,我們也參與其中。
我們還和大興機場成立聯合編輯部,在一些重要大型活動中會安排采訪,形成了很好的協同。
所以,我認為,“開門辦媒體”會讓我們有更好的發展。
中廣互聯:謝謝您接受采訪。
馬憲穎:謝謝。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
專欄作者
經典欄目
精彩專題
關注我們
大視頻行業頗具影響力的行業社群平臺,重要新聞、熱點觀察、深度評論分析,推動電視行業與各行各業的連接。
集合電視臺、網絡視聽、潮科技等各種好玩信息。
專注于報道廣電行業新鮮5G資訊,致力于成為廣電行業有權威、有深度的5G自媒體平臺。
UHD、4K、8K的最新資訊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這里。
視頻產業的專業圈子,人脈、活動、社區,就等你來。
我們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數據。
致力于衛星電視信息、衛星通信技術、天地一體網絡應用案例、以及廣電、通信等產業的市場動態、政策法規和技術資訊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