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時代背景下,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已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命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積極推動,各地廣電機構紛紛圍繞這一議題展開深入探索與實踐,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為變革出謀劃策,共同探尋主流媒體在新時代的發展之路。
改革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場壯闊深刻的自我革命。近期大家都分享了哪些真知灼見呢?中廣互聯進行綜合整理,以饗讀者。
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莫高義在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分論壇中提出,體制機制改革是系統性變革的關鍵所在,而媒體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競爭。要培養一批“文章高手”“視頻能手”和善于開展數據分析、產品運營的復合型人才,為媒體改革發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兼總編輯慎海雄在《時事報告》中,以《扎實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 牢牢掌握信息化條件下輿論主導權 奮力打造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為題刊發署名文章,文中指出,從具體實踐來看,抓精品創作、搶傳播效能、持續推進媒體深度融合以及科技賦能,是廣播電視媒體在實施系統性變革進程中的必由之路,也可以說是具體成效。但是,難的是打造一個成熟的創新體系、創新路徑,更難得是要實現“滿屏皆精品”,這就需要一整套完整的架構體系,包括體制機制、人才培養、節目創新等做支撐,而系統性變革的初心正是源于此。
慎海雄強調,一要推動形成有流量的正能量,不斷以精品內容構建媒體融合核心競爭力。
二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多角度助力文明交流互鑒。
三要加強全媒體平臺建設,發揮聚合效應持續放大傳播效能。
四要彰顯科技引領作用,進一步探索實現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
五要培養選拔一流人才,全力服務于打造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
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高級編輯、融合發展研究所所長李秋紅在《傳媒》雜志中發文表示,推進廣電媒體系統性變革,提高認知水平至關重要。
一是要充分認識到推進系統性變革對廣電媒體的重要意義。要從關系廣電媒體自身生死存亡、是否能夠贏得未來的高度,以更強烈的危機感使命感和歷史擔當,積極主動地推進系統性變革。
二是對面臨的困難要有充分認識。廣電媒體的整個系統,是主流媒體中最復雜的,變革也是非常艱難的。要梳理和認清變革中存在的問題,按照中央有關精神,以系統化思維尋求破解之道。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黃楚新在接受中廣互聯采訪時表示,廣電媒體如果能夠在改革中加強內容和技術的融合,革新發展理念,并重構與受眾的互動關系,將能夠創造一個更加靈活、開放的傳播生態。
需要注意的是,技術再先進,內容的原創性和價值導向仍是媒體的生命線。廣電媒體要在擁抱技術創新的同時,始終要保持內容創新的核心地位。同時,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全媒體矩陣。
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郭全中在《中國記者》中發文表示,主流媒體的系統性變革,重點是系統,落腳點在變革上,媒體融合的關鍵在于技術融合,而技術融合的基礎則是數字化轉型。在推動媒體數字化的過程中,省級媒體作為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的主要提供者,起到了自上而下的示范作用。
例如,浙江省構建了“浙江傳媒大腦”,在省委宣傳部的指導下,由四家傳媒文化集團聯合發起,整合底層資源,搭建起“全省一朵云、區域一張網”的融媒體平臺。該平臺有效地整合了技術和內容資源,為市縣級媒體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方案。
再如廣西的“三級融媒體技術平臺”建設,以廣西云和廣西日報為核心,通過建立中心圈、緊密圈、協同圈、共建圈的“四圈深融”,推動廣西全區融媒體平臺的深度融合,打造了“1+14+111+N”的全媒體矩陣,有效提升了新聞傳播效率,也促進了區域媒體在更大范圍內的協同合作。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宋建武在《新聞戰線》中發文表示,要從順應生產關系變革、構建新生產方式的角度,圍繞把主流媒體建設成為平臺型媒體,做好系統性變革的頂層設計。
主流媒體平臺不僅僅是單一的信息載體或發布渠道,要打破社會信息生產和分發由專業人員壟斷的格局,建立起能連接并整合各種主體、功能、資源,兼容多種信息模態的復雜生態體系,廣泛地聯通社會的各個領域,實現自身功能的全效化、內容生產的全員化和信息分發的社交化。通過大數據和算法的應用,還能夠實現信息生產與交互的智能化。
媒體平臺能夠實現信息交互領域新質生產力與新型生產關系的結合,從而成為一種全新的生產方式載體,體現出更高的效率、更強的創新能力,更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具有變革現有信息生產與交互邏輯的潛力。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喻國明在接受廣電獨家的采訪時表示,現在講“一體化發展”或者“系統性變革”,其實就是從供給側開始轉向整個媒介生態級的改變,這是真正含義。這一輪的系統化變革,與其說是對主流媒體的要求,不如說是促成平臺級媒體跟主流媒體相融合、至少相協同的一種國家級戰略。換句話說,流量媒介一定要跟住價值媒介,主流媒體也要和流量平臺相向而行,彼此之間協同融合,這是一體化發展的真正含義。
對于主流媒體來說,下一步的發展不是自身那十幾個人、七八條槍如何去擺布,而是如何去跟某個互聯網流量平臺做共創,做業務的合作、技術的相融。在這種結合當中,主流媒體不會是一個過客,也不是簡單的用戶,而是會成為重要的參與者。
重慶廣電集團(總臺)黨委書記、臺長、總編輯李鵬在在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分論壇中表示,系統性變革不是零敲碎打,而是從頭到腳、由內到外、上下左右的系統推進;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權宜之計,而是堅持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的深謀遠慮;不是簡單的多一些平臺賬號,而是媒介資源的徹底整合、全面煥新。
江西廣播電視臺(江西廣電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臺長、董事長龔榮生在接受「視聽潮」采訪時表示,在推進系統性變革進程中,我們目前遭遇的最大阻礙主要包括:體制機制的重塑,頻道頻率“瘦身健體”過程中的人員安置問題,以及有關方面對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一等。
對此,我們有3點希望——
一是希望由主管部門牽頭,助力省級主流媒體自有客戶端打造“廣電+政務”“廣電+服務”標桿,包括實現高頻政務服務的“一鍵直達”、構建“場景化服務中臺”等。
二是希望推動各地黨委、政府出臺扶持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利好政策,給予政策、資金、技術等各方面支持。
三是希望國家層面牽頭研究布局未來媒體形態、提供系統性變革實施路徑的指導遵循。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黨委副書記、副臺長、集團總經理陸峰在接受「視聽潮」采訪時表示,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既要加快主流媒體自身的變革,又要以系統思維處理好主流媒體、商業平臺與自媒體之間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主流媒體需要更好的發展和競爭環境,但又不能“等靠要”,必須從自身做起,在內外兼修中實現變革的目標——自己能改的主動改、加快改,能夠爭取的政策和支持努力爭取,能夠協同發展的提高協同質量。主動排查與系統性變革不適應、不協調甚至相沖突的地方,立主腦、密針線,確立改革的整體思路與實施路徑。
四川省廣播電視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李翔在接受《廣播電視網絡》采訪時表示,2025年是四川廣電推進系統性變革的關鍵一年。目前,四川局已完成臺站優化布局,組建了技術中心,今年將從傳播域革新著手,以建設“堅強陣地美麗臺站”為抓手,推進智慧運維和全省無線一網建設,加快構建“視聽四川”新型傳播服務體系,推動廣電系統性變革。
四川局將按國家廣電總局“讓觀眾重回大屏,同時滿足移動小屏用戶需求”的工作部署,持續推動“一平臺、三品牌”建設,構建內容+傳播、技術+文化及智、算、網一體的大視聽生態格局。
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寧啟文在《中國記者中》發文表示,“三農”主流媒體的系統性變革,本質上是媒體功能與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的同頻共振。
新時代“三農”主流媒體必須堅持“三個結合”:將中央精神與媒體實踐深度融合,確保方向不偏;將技術創新與內容深耕有機統一,實現質量躍升;將社會效益與可持續發展統籌推進,彰顯使命價值。只要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與農民心心相印,農影中心就一定能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屬于“三農”主流媒體的嶄新篇章。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融媒體中心主持人印海蓉表示,系統性改革對內容生產和頭部旗艦平臺建設影響深遠。
她建議,首先要完善機制,集成優質品牌資源,通過小“臺”和大“臺”的雙向賦能,形成合力;
其次要注重培育頭部新媒體品牌和人才,為新媒體平臺運營和人才培養樹立榜樣;
第三,進一步加強產學合作,將行業趨勢、專業需求和技能培養納入在校學習和企業實習階段;第四借助行業協會力量,舉辦各類大賽,發掘優秀作品和人才,引領行業發展。與此同時,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大對主流媒體旗下新媒體的扶持力度,為新媒體的創制提供有力保障。
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是一場關乎生存與發展的深刻變革,涉及生產傳播機制、技術融合、人才培養、體制創新等多個方面。從國家廣電總局的指導到各地廣播電視臺的實踐,從專家學者的理論探討到行業領導的前瞻規劃,各方都在為推動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貢獻力量。未來,主流媒體需持續深化變革,在創新中前行,在融合中發展,以更好地承擔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書寫主流媒體發展的嶄新篇章。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
專欄作者
經典欄目
精彩專題
關注我們
大視頻行業頗具影響力的行業社群平臺,重要新聞、熱點觀察、深度評論分析,推動電視行業與各行各業的連接。
集合電視臺、網絡視聽、潮科技等各種好玩信息。
專注于報道廣電行業新鮮5G資訊,致力于成為廣電行業有權威、有深度的5G自媒體平臺。
UHD、4K、8K的最新資訊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這里。
視頻產業的專業圈子,人脈、活動、社區,就等你來。
我們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數據。
致力于衛星電視信息、衛星通信技術、天地一體網絡應用案例、以及廣電、通信等產業的市場動態、政策法規和技術資訊的傳播。